四川笔试试题

首页 > 军队文职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试题

2024年军队文职新闻学专业课考什么

四川华图 | 2023-11-29 16:02

收藏

扫码下载完整版

  专业科目-新闻学考点

  第一节 传播学原理

  考点一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人类语言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阶段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三、传播媒介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

  2.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四、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

  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考点二 传播模式与传播要素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二、循环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符号

  1.符号

  2.信号与象征符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编码解码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 ·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文中提出了“编码 与解码”理论。编码与解码是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两个环节。所谓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转换成语言、文字、声音和图画等符号的活动。所谓解码又叫译码,是传播对象把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

  考点三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三种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基膜——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心智结构、认知结构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与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等。

  考点四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的相关理论

  1.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2.趋同心理:趋同心理,又称从众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二、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达成共识

  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 (lie ) 不同于流言 (rumor ) 。

  四、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 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

  3.从结构和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门,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

  考点五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影响

  (一)拟态环境理论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 (1920) 、《舆论学》 (1922) 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二)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 (gatekeeper) 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 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三)大众传播的正、负面影响

  乐观主义观点:

  ①布莱士美国政治学家《美利坚民主国》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舆论与群集》

  ③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组织》

  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①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美国社会学家《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众神经”的负功能。

  ②清水几太郎日本社会学者、思想家《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 所支配,大众媒介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使大众淹没于表层

  ③格林美国精神医学家《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退化到只会“边看电视边吮吸手指”的地步

  公共科目考点

  第二节 判断推理

  考点 1 图形推理

考点 解题思路
位置类 图形组成元素完全相同时,优先考虑看位置。位置变化的形式有平移、 旋转和翻转三种
样式类 图形组成相似时,优先考虑看样式。样式变化的形式有遍历、运算两种。 其中,运算又包含 4 个考点:叠加(普通叠加和定义叠加)、相减、求同、求异。
数量类 图形组成不同时,可以考虑数量类。此考点考查形式较多,可以总结为以下 5 种情况:
①点(交点-曲直交点、切点、端点等、出头点);
②线(直线、曲线、平行线、一笔画及多笔画);
③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数量、度数等);
④面(主要考查封闭面的个数,偶尔涉及面的面积大小,图形中最大与最小面之间的相似性);
⑤素(元素个数、种类数、部分数)。
⑥点线角面素的加减乘除运算 主要考查某一个切入点的加减法,偶尔考到两个不同的切入点之间的加 减法,比如图形中的交点与图形的封闭面做减法形成规律  
属性类 图形组成既不相同也不相似的时候,考虑属性类规律。常见属性有对称 性、曲直性、开放封闭性。其中对于对称性的考查方式多样,可以从对称形式、对称轴数量、对称轴方向及对称轴与原图形的关系的方面进行考查。
功能类 题目中通常有特定的小元素进行标记时,考虑功能类规律。功能元素可能为以下三种:功能点、功能箭头、功能线。
六面体 ①相对面的特性:有且只能看到一个面。
②相对面的判定方法:a.一字型相隔排列;b.Z 字型两端。
③相邻面的特性: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④相邻面的判定方法:a.有公共边;b.一行或一列有四个面,最两端的两个面;c.L 型结构。
⑤解题技巧:时针法、箭头法、移面法
视图   视图主要考查的是立体的三视图,即: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截面图 截面图是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多面体,此平面与多面体相交得到的平 面图形。 【注意】正方体的截面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圆柱的截面不可能是梯形。 正四棱锥切不出长方形。

  考点 2 定义判断

  要想做好定义判断的题目,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1)考生要想尽快读懂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以“关键信息” 作为判断依据可以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点。

  (2)针对部分不易理解的定义,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也是帮助理解定义的一种更有效的 方法。

  (3)针对部分题目中的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的选项,考生要选择的选项可能并非百分之百符合定义,应通过比较排除那些明显违背“关键信息”的选项。

  考点 3 类比推理

考点 解题思路
外延关系 ①全同:A 就是 B,B 就是 A,二者指同一事物,通常以古今差异、中外 音译、自称他称、雅称俗称的形式呈现;
②并列:分为矛盾关系(如生与死)、反对关系(如苹果与桃子);
③包容:分为种属关系(如苹果与水果)、组成关系(如车轮与汽车);
④交叉:有的 A 是 B,有的 B 是 A; ⑤全异:A 不属于 B 这一类。
内涵关系 ①属性:包含必然属性(如盐与咸)、或然属性(如花与红);
②条件:必要条件(如水与农业)、充分条件(如下雨与地面湿);
③对应:材料、作用(功能)、对象(人物)、理性、顺承、因果。
语法关系 ①主谓:如医生与诊断;
②动宾:如诊断与病人;
③主宾:如医生与病人;
④偏正:如鲜艳与花朵。
语义关系 ①近义:如愉快与高兴;
②反义:如聪明与愚蠢;
③比喻象征义:如荆棘象征着困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