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殊为不易,形成品牌更是几代人的心血。前人“十年磨一剑”,如今“一朝砸招牌”,这样的事件并非新鲜事,背后有太多问题值得反思。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也迫在眉睫。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稳定。农业产业本就脆弱,保障食品安全,企业的用心维护、监管部门的苦口婆心监护,相关法律的执行都是至关重要,如果等到东窗事发再来补救和表态就已为时已晚。
综合分析
加强行业自律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企业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精心管理事关食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从“3·15”晚会曝光的这些涉事漠视食品安全的企业来看,对前期加工过程不进行严格监控,对卫生指标不进行精细检测,对源头质量监控不用心不到位,抱着侥幸心理,低成本、低质量生产,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更可能连累整个品牌、整个行业受到重创。为此,企业必须要做好食品安全的“把关人”,严控食品生产加工流程,保障食品的高质量,提升企业的品牌,赢得社会的认可。
加强顶层设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相对健全,但为何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制度设计威慑力不大难辞其咎。有的企业负责人说,国内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面,里面有一点树叶、有一点纤维,顶多罚一两千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十万元。被问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涉事企业负责人却说,企业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正是由于在法律的执行上力度欠缺,才得以让食品安全的发生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要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就要在法律执行上下一番功夫,把法律落实到位,保障食品安全。
强化市场监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抓手。政府监管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央视“3·15”晚会曝光后,Y市以及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连夜行动,前往现场查封。“连夜行动”当然体现了一种积极态度,但是这次媒体曝光的问题存在已久,相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更应该把功夫做在日常。强化有效的日常监管不仅对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约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监管监督企业对自身做到严格的管理,保障食品的生产力量。由此,在监管上,政府要做好监管的“有心人”,让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常态,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