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课本上对长度产生错觉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一中小孩的帽子直径与高度哪个更长,图二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更大?拿实物来验证一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视觉产生了错觉。教师由此进行引导追问:眼睛判断大小不一定可靠,那我们应该如何准确测量长度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教师讲解长度测量之前必须规定单位,而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桌子长大约0.75m,自己的身高大约是1.4m。)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除了m之外常用的单位有哪些,随后教师进行补充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单位及符号,最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补充。
2.长度的测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同时思考:零刻度线在哪,量程(测量范围)是多少,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总结量程和分度值的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在测量同时讨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1)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3)记录时,记录数值和单位。
教师组织学生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记录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长度和距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在没有尺子的时候想要粗略测量长度,常常用身体的部位代替刻度尺,请教长辈或查找资料,这类“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