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教育学当中的常考章节之一,大量的中西方人物、地位称号、教育思想观点让大家感到十分头疼。下面将四川省近三年关于此章节的考试试题部分展现,供大家自我测评及练习提升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提出( )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学、思、行 B.诘习、助产、结论
C.明了、系统、方法 D.模仿、理论、练习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昆体良的思想。古罗马的昆体良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故本题选D。
2.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改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
A.教学合一 B.言行合一 C.学做合一 D.教做合一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思想观点。陶行知先生在五四时期,极力主张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提出了改为“教学法”的三个理由: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是“教学合一”的体现。
3.( )在教育上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答案】A。解析:墨家在教育上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亲知,闻知,说知”意指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闻知,主要指从别人(古人、前人、旁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包括文字记载)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故本题选A。
4.( )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建立在直观原理的基础上,把直观原则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他认为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在理智中也不会有,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对事物的观察开始。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福禄贝尔 D.第斯多惠
4.【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将直观性原则称为金科玉律,故答案选择A。B选项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C福禄贝尔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D选项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因其终生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5.( )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说的代表。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其崇尚通过教育改变人恶的本性,这就是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荀子所说的“伪”是教育的含义。
6.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白板说”,并主张绅士教育的是( )。
A.洛克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6.【答案】A。解析:《教育漫话》由洛克所著,他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观点(又称为外铄论)-白板说:“人生下来就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人们可以在上面任意进行涂抹。”
二、多项选择题
1.杜威在对教育性质的判定上,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命题,即( )。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生长”
C.“教育即文化” D.“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1.【答案】ABD。解析:在对教育性质的判定上,杜威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三个命题密切相连,揭示了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故答案选择A、B、D项。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下列属于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的有( )。
A.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C.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D.欲速则不达
2.【答案】CD。解析:AB选项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C选项中“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所以教学应循序渐进;D选项中“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也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故选CD。
3.下列教育家与其教育思想的对应,正确的有( )。
A.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蔡元培-“关注乡村平民教育”
C.苏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
D.洛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3.【答案】ACD。解析:孔子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蔡元培提出提出“五育”并举,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晏阳初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提出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梁漱溟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重视乡村教育。苏格拉底在《论美德》中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洛克著有《教育漫话》倡导“绅士教育”。故此题选择ACD。
三、判断题
1.教育从产生开始就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
1.【答案】×。解析:始社会时期,教育具有无阶级性、无等级性,在古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2.“教学相长”是教师和学生彼此收益、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教学关系的重要体现。(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记》的观点。教学相长原出自《学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双方共同构建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吸纳、总结、反思,达成了彼此收益、互惠互利、互动双赢的教学关系。
3.学校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生活,因为学校生活的规范性比家庭生活更强。( )
3.【答案】×。解析: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就是强制性。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家庭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独特和重要的。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常常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难以具备的。学校生活不能代替家庭生活,而应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