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报考指导

首页 > 四川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四川公务员局|四川2021下半年省考考试大纲

四川华图 | 2021-07-26 09:06

收藏

四川公务员局|四川2021下半年省考考试大纲

  四川省2021年下半年公务员招录考试什么发布公告呢?四川省历年下半年招录都是什么时间?下半年都有招考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根据四川人社局公布的四川人事招考时间表消息(见下图):四川省2021下半年是有招录公务员的,有一次国家公务员,还有一次四川公务员,这里我们指的是四川公务员,根据历年招考来看,四川下半年招录公告发布时间zui早也在8月份,所以备考时间还非常充分。

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

  一、关于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

  四川历年基本都有两次公务员招录,下半年公务员招录和上半年一样,都是在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事考试专栏公布招录公告(http://202.61.89.231/)。

  上下半年招录相同处:

  招录流程相同,公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体检。

  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入口相同,根据历年招考信息,四川公务员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都是在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事考试专栏(http://202.61.89.231/)。

  报名流程相同,职位选择>填报信息>查询资格初审结果>确认缴费>职位调整。

  笔试公共科目相同,四川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均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笔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150钟。考试时间一般定在周六或者周日一整天。

  笔试面试费用相同,笔试费用每科目50元,面试费用80。

  考试大纲相同,四川公务员考试大纲都是参考的国考考试大纲》》》点击查看考试大纲

  上下半年招录不同处:

  招录岗位类别不太,上半年绝大部分岗位都是普通公务员岗位,下半年有普通公务员岗位也有警察岗位,会涉及到考专业知识-《公安基础》。

  更多四川公务员上下半年相同及不同之处,各位考生可以亲自来对比查看》》》点击查看历年四川公务员招录汇总.

  二、如何备考四川公务员

  基础阶段>>>

  首先,要先了解公务员考试内容。并且在基础阶段我们要知道四川公务员所考察的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运算、基本的阅读能力、基本的写作能力,等等。

  此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加强知识的记忆。在教材之外,我们应当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常识知识,将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集中记忆常识完全可以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到两篇,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常识储备量大幅度增加。

  技巧学习>>>

  这个阶段就像我们高中初中上课听理论的过程,对于行测要分题型学习,掌握必备的解题技巧是必要的过程。

  在120分钟能够做出100道题确实需要自己的一套做题方法,才能保证题目做完。

  强化阶段>>>

  在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就到了我们的强化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无疑我们需要大量的题目来巩固和夯实我们的基础理论。

  每天做题目,掌握答题思路,答题方法。这一阶段,对于我们每一位备考的考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行测,我们要严格规定自己的做题时间,从而训练做题的速度。对于申论,要保证不管什么材料,一接触就能拿出答题的思路,写作的框架,基本能完成写作。

  那么要想达到这样的成果,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先专项突破,尤其是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反复进行训练和理解,在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进行套题训练。

  刷题计划>>>

  题海战术虽然已经被说烂,但依然不能否认它在接触多类型题目、攻克薄弱环节、增强做题熟练度、缩短答题时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行测而言,刷题更是一个提升能力、缩短答题时间的利器。刷的题不下1000道,70分可期。

  四川华图老师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特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别人的解法。二是各类型的题目要穿插练习。

  巩固阶段>>>

  对于行测,还是继续做题,做试题,找差距,通过做试题看自己哪方面比较弱,从而逐个击破。同时,我们每天一定要保证按规定时间答一套试题,及时查漏补缺。申论方面,在前面已经培养出大致思路的前提下,现在要强化的是细节,语言的运用,词句的处理等等,zui好每天都手写一套,可以估算一下时间。

  在zui后这一个阶段,我们在做套题巩固知识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训练自己做题时间的安排与习惯。

  调整做题顺序>>>

  其实行测的水平是很稳定的,到zui后阶段模拟时,每个类型错题的数量基本是不变的,但你需要在考场上迅速进入做题状态才能保持水平。小学数学老师告诉过我们,在数学考试前做点题目,简单题都行,但要保持做题状态。

  在考试刚开始时,我们会有题目接收慢、思路调不出来、反应不够快速的情况,这就是没进入做题状态的表现,此时做大分值的资料分析题可能会“发挥失常”。第二个做比较简单的词语填空或类比推理,通过题目的阅读来稳固做题的状态;第三个就做资料分析啦。一定要留出15分钟涂卡,一到zui后15分钟,就扔下没算完的题马上开始涂卡,题目做得再好,卡没涂就是白做!

  三、历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时间汇总

年份 2020下 2019下 2018下 2017下 2016下 2014下 2013下
公告发布 10月28日 9月16日 11月19日 8月15日 10月25日 8月22日 9月13日
招考人数 1074人 6823人 2542人 4843人 6913人 7445人 6544人
报名时间 10月30-11月5日 9月18-24日 11月21-27日 8月17-22日 3月11-15日 8月23-29日 9月20-27日
准考证打印 11月30-12月4日 11月4-8日 12月18日 9月18日 11月28日 9月22日 10月28日
考试时间 12月6日 11月9-10日 12月23日 9月23日 12月4日 9月27日 11月3日
成绩查询 1月8日 12月14日 1月21日 11月1日 1月10日 11月19日 12月13日
面试时间 暂定1月30-31日 1月9-12日 3月中旬 12月8-11日 3月9-12日 12月11-14日 1月10-13日

  上表为四川历年下半年公务员招录时间节点,可以推测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招录公告zui早可能8月出公告。关于历年四川公务员招录职位表》》》点击查看

  四、四川公务员报名条件

  参考2020下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3.年龄在18至30周岁(1989年10月30日至2002年10月30日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以及报考狱医(医生)、心理矫正职位的,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1984年10月30日至2002年10月30日期间出生)。报考司法行政机关职位的人员,年龄在18至35周岁,2021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1979年10月30日以后出生)。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其中,拟报职位的“专业”条件,指与“要求的学历”所对应的专业。

  7.符合法律法规和招录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五、四川公务员考试科目

  参考2020下半年四川法检系统招录公务员消息,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考试总成绩按满分100分计算。

  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每科卷面满分100分。

  笔试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30% +《申论》成绩×30% +笔试加分。

  

  六、四川公务员备考资料推荐

  言语如何备考》》》

  在备战公考的过程中,言语题对于考生是一大重难点,一开始大家或许觉得言语嘛,中文谁还看不懂啦,但是做题之后发现好像和想象的不太一样,过程中大家常常遇到的困扰是文字量大阅读时间久,难以把握文段重点,词语意思或区别无法把握等等,所以有时候选择答案是凭感觉,从而导致自己言语正确率难以提升,甚至影响了整个行测的分数,非常可惜。那么,言语题有没有技巧呢?当然是有的!所以今天在这里,华图和大家聊聊言语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小技巧:主体排除法。

  什么是主体排除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主体,通常来说主体就是文段的核心话题,而且它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例如一般它是名词,高频词,在主旨句中出现等等,其次,当大家找到它之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比选项,凡是和我们主体不同也不构成同义替换的话题,就可以排除掉了。通常来说主体排除法可以帮助大家排除两个左右的选项,这样选择的范围就可以适当缩小啦,正确率也会适当提高。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大家想想如果你和朋友说A,如果其他人说C,你们是不是就不在一个频道里呀,所以选项中和你话题主体的不一致的就可以排除啦!

  【例题】每个城市都有一个“zui优规模”,它取决于城市规模正反两个效应的相互对比。正面效用主要是城市的集聚效用,负面效用则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昂、基础设施不足等。经济集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使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均会有所上升。此外,城市的拥挤、污染等问题都会抵消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zui终,只有当一个城市所带来的正效应超过其生产或生活成本时,企业和居民才会留在这个城市。相应地,城市的zui优规模就是zui大化劳动生产率的规模。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 为何城市应该保持动态平衡

  B. 什么是城市的zui优规模

  C. 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的限制

  D. 要防止城市过分集中的情况

  【答案】B。华图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所以分析文段找到主旨句。文段先提出“zui优规模”这一概念,并说明它取决于正反两个效应。接着对正面效应和反向效应分别进行阐释,zui后提出结论“城市的zui忧规模”指的是什么。文段是“总-分-总”结构,开头说明zui优规模由什么来决定,zui后说明zui优规模是什么。因此,文段的主旨句为第*句和zui后一句,并且在这两句话中,话题主体都是zui有规模,所以选项中必然包含“zui优规模”。因此,选择B选项。

  A项:“保持动态平衡”在主旨句中并没有出现,文段整体也没有论述两者需要平衡的话题,因此话题主体不一致排除。

  B项:选项中包含文段主体词,并且“什么是”对应文段解释说明部分。因此,选择B选项。

  C项:不包含文段主体词,并且“受环境资源”对应文段负面效应部分,而且环境是负面效应中并列结构引导的一部分而已,属于片面选项,排除。

  D项:不包含文段主体词,且“城市过分集中”在文段中并未提及,属于过分推导选项,排除。

  

  判断如何备考》》》

  在公务员备考中,行测中的判断推理模块技巧性强、一直是备考性价比很高的题型,绝大多数题目只要掌握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很快的解决绝大多数的题目。但也有很大基数的小伙伴会放弃其中一个相对较难的类型题目:分析推理。

  因为分析推理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推理过程复杂,更多是对考生分析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但如果对分析推理题目的特征熟记于心的话,其实很多分析推理题目就是“纸老虎”,拿着解题方法的“针”,一戳就破。

  【例题】某班分小组进行了摘草莓趣味比赛,甲、乙、丙3人分属3个小组。3人摘得得草莓数量情况如下:甲和属于第3小组的那位摘得的数量不一样;丙比属于第1小组得那位摘得少,3人中第3小组得那位比乙摘得多。据此,将3人摘得的草莓数量从多到少排列,正确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根据题干材料,我们来看下这道分析推理题目,题目中“甲和属于第3小组的那位摘得的数量不一样;丙比属于第1小组得那位摘得少,3人中第3小组得那位比乙摘得多”的这段表述频繁的出现了“不一样”、“摘得少”、“摘得多” 这种比较类词汇。敲黑板,重点来啦,频繁出现这种比较类词汇的分析推理题目我们首选zui大信息优先的原则,那啥叫zui大信息优先呢?就是题目里面出现频率zui高的那个东西,这道题目中只有“第3小组”出现了2次,其他信息都只有1次,我们先把出现出现2次的“第3小组”的条件拎出来。

  条件1:甲和属于第3小组的那位摘得的数量不一样;

  条件2:3人中第3小组得那位比乙摘得多;

  从条件1我们可以得知甲不是第3小组的;从条件2我们可以得知乙不是第3小组的;

  3个人剩下的只有丙,他一定是第3小组的。列表格如下,把丙的信息放到表格中间:

  < 第3小组 <  
   

  剩下的步骤就简单啦,根据剩下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了,根据第二个条件 “丙比属于第1小组得那位摘得少”,如图:

  < 第3小组 < 第1小组
   

  根据zui后一个条件“3人中第3小组得那位比乙摘得多”,代入上公式,如图:

  < 第3小组 < 第1小组
 

  三个组只剩下第2小组,对应乙;三个人只剩下甲,对应第1小组;如下图:

第2小组 < 第3小组 < 第1小组

  根据设问方式“从大到小排序”,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B。

  这道题告诉我们,分析推理,只要有效识别材料特点,就可以的根据对应方法很快速的准确解决题目。各位小伙伴,今天讲的这个方法学会了吧?那么我们练习一道,参考解析可以去手机应用市场下载“砖题库”去查看哟。

  【作业】

  小红、小兰和小慧三姐妹,分别住在丰台区、通州区、朝阳区。小红与住在通州的姐妹年龄不一样大,小慧比住在朝阳区的姐妹年龄小,而住在通州的姐妹比小兰年龄大

  那么按照年龄从大到小,这三姐妹的排序是( )。

  A. 小红、小慧、小兰 B. 小红、小兰、小慧

  C. 小兰、小慧、小红 D. 小慧、小红、小兰

  海南分院

  

  常识如何备考》》》

  了解历史是申论储备很重要的一部分,华图教育申论热点栏目,将为您每日更新,历史上的今天,考生可持续关注!

  1999年07月25日 俄总理斯捷帕申访美 改善俄美关系

  1997年07月25日 中国同库克群岛建交

  1997年07月25日 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股东批准合并

  1996年07月25日 中国首次参加东盟会议

  1996年07月25日 布隆迪发生军事政变

  1995年07月25日 巴黎地铁爆炸案

  1995年07月25日 “亚太二号”爆炸原因公布

  1994年07月25日 拉宾和侯赛因握手言和

  1993年07月25日 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丹东开馆

  1991年07月25日 中国五处古迹列为世界遗产

  1984年07月25日 中国第*家股份制企业成立

  1976年07月25日 我国测出云南元谋猿人的年龄

  1946年07月25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逝世

  1919年07月25日 苏俄发表第*次对华宣言

  1909年07月25日 飞机第*次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

  1898年07月25日 张之洞所著《劝学篇》颁发各省

  1894年07月25日 日舰袭击中国船舰 发动侵略战争

  1886年07月25日 重庆教案发生

  

  申论如何备考》》》》

【背景链接】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11.7%。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此巨大的食物浪费,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迫在眉睫。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比如,公务活动用餐推行标准化饮食;餐饮服务提供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将被处罚;消费者如果造成明显浪费将被收费等,这些规定让人真切感受到该法立足于系统性治理,有利于建立反对食物浪费的长效机制。

【预测考题】

仓廪实,天下安。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粮食产量尽管连年丰收,但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再加之浪费现象不断加剧,必须道德约束和法制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浪费现象。

【综合分析】

1.人们缺乏节约意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部分人眼中食物不再只是解决温饱,而是“面子”“有钱”的象征,例如生活中一些人会错误地认为在办酒席或接待时剩下的饭菜越多越能显示出自己对客人的重视程度,这是虚荣心作祟的表现,反映了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饮食观,缺乏节约意识。

2.国家缺乏保护粮食的相关法律法规。浪费粮食一般只会受到道德的“软性约束”,而缺少明确法律条文的“硬性约束”。粮食问题仅仅只靠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道德只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而缺少法律法规通过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3.政府疏于对浪费粮食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表现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浪费粮食行为发生后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就会放任浪费粮食的行为;另一方面表现在惩戒力度太轻,当发生了浪费粮食现象只是简单的批评教育或罚款,惩戒力度太轻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浪费粮食现象。

【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树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管物质生活多么丰富,我们都要加强自律把勤俭节约美德传承发扬下去。媒体要面向全社会积极宣传珍惜粮食的意义和浪费粮食的危害,以专题片的形式宣传珍惜粮食的正面案例,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规范“吃播”节目。各行各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宣传,为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2.加强立法,严格贯彻落实节约粮食的相关法律法规。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力约束。相关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研究调研,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开一些听证会听听各方的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更加细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到位,才能让法律法规切实发挥作用。

3.强化监管,对食品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对食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行严格监管。如在食品的生产领域对浪费现象进行严惩并通过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的方式让食品得到zui大化的利用;在食品的流通领域要加强监管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在食品的消费领域要严格监管,对浪费现象进行罚款等处罚。除了内部监管外,还需要外部监管,媒体和群众可以通过电话、邮箱、意见箱进行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隐私,相关部门要及时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处理和公开。

4.创新节约粮食的方式,形成常态化。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定期举办“光盘”行动;饭店、餐饮业张贴节约粮食的标语,培训员工提醒顾客适量点餐,提倡“半份菜”“小份菜”拼盘等,提倡餐后打包,社会各方共同形成合力,多策并举杜绝浪费粮食现象的发生。

【思维导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