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世纪早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陶行知
C.杨贤江 D.徐特立
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4.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5.教师利用班级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来改变学生态度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榜样力量
C.奖励与惩罚 D.群体约定
6.教师感到自己已经站稳了脚跟,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问题上,说明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步入了(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7.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
A.学校教育 B.个体实践活动
C.成熟、环境 D.遗传素质
8.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的将他们区别开来。该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 )。
A.感觉后象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联觉
9.我们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是心理学上说的迁移。如果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迁移就可能产生,持这种观点是( )。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形式训练说
10.某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水平跟前一段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这种评价类型是(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评价
【参考答案】
1.B
【解析】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及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故本题选B。
2.D
【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故本题选D。
3.A
【解析】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4)课时安排;(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故本题选A。
4.B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中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故本题选B。
5.D
【解析】群体约定是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故本题选D。
6.B
【解析】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题干所述符合此阶段。故本题选B。
7.D
【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A选项学校教育在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B选项个体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C选项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多种可能性;D选项遗传素质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故本题选D。
8.B
【解析】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地理老师教学采用的是同时对比,为了清晰的区分不同的地域。故本题选B。
9.B
【解析】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所提出,他认为学习者对学习情境或者是问题中的原理概括得越好,越容易发生迁移。故本题选B。
10.C
【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题干中学生是自己的作文水平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是个体内差异评价。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