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内容
四川省考笔试内容为《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行政能力测试》包含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部分,《申论》一般为一篇或几篇材料,根据材料答题。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部分。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二)申论
主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
二、历年试题
从近年申论命题趋势来看,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一直不减。但是依然不妨碍它成为考生备考学习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既需要具备材料处理的多种归纳概括能力,又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要点梳理到答题框架再到逻辑整合,简直就是为难勇敢的“考公人”。今天,四川华图就给大家分享关于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以及备考小细节,“考公人”记好笔记!接下来抓紧时间,给大家献上一道经典例题。
【例题】 “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
(2)不超过200字。
【解析】
STEP1:审清题干作答核心词
种种“遮蔽”:联系题干句子可知,“遮蔽”在此处用作名词,可以理解为遮挡、掩盖。含有消极的感情色彩。整句话等同于只有打破这种种“遮蔽”,才能拿出有分量的作品,强调打破“遮蔽”的重要性。
STEP2:回归材料出处段,联系上下文找出总体解释
出处段—段落10:题干句子出现在段落第4句,联系上下文可知带有消极色彩的句子为第2句: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种种“问题”。同时提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基层和百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STEP3:围绕核心解释,梳理材料要点
阅读文章可发现,材料为甲、乙、丙、丁四个人的发言,因此以每个人的发言为一个阅读单位,进行梳理。
段落1:背景段,总起原文。
段落2-3(甲):当前问题——混淆历史与现实、肆意发挥,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对历史不尊重;正确方法——追究时代性,强调历史感。
段落4-5(乙):当前问题——满足私人经验、自我倾诉,难以回应时代提问,体现老百姓真情实感;正确方法——善于书写他人。
段落6-7(丙):存在问题——沉溺于技术和金钱造成的虚幻功利,损害创作动力,忘记创作的温度和初心;正确方法——保持创作初心。
段落8-9(丁):存在问题——生活环境的落差造成难以想象的城乡隔阂;正确方法——行走在现实生活,深入基层和百姓。
STEP4:逻辑整合要点,形成答题框架
综合分析题,既要有综合又要有分析。总的来说,此题按照总体解释—具体解释—对策结论的逻辑进行要点整合。
总体解释:
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种种“问题”。
具体解释:
1.混淆历史与现实、肆意发挥,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对历史不尊重;
2.满足私人经验、自我倾诉,难以回应时代提问、体现老百姓真情实感;
3.沉溺于技术和金钱造成的虚幻功利,损害创作动力、忘记创作的温度和初心;
4.生活环境的落差造成难以想象的城乡隔阂。
对策结论:
1.要深入基层和百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追究时代性,强调历史感。
3.善于书写他人。
4.保持创作初心。
【示例】
种种“遮蔽”指的是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混淆历史与现实、肆意发挥,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对历史不尊重;满足私人经验、自我倾诉,难以回应时代提问、体现百姓情感;技术和金钱造成的虚幻功利,损害创作动力、忘记创作温度和初心;生活环境的落差也导致了难以想象的城乡隔阂。因此,文艺创作者要深入基层和百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追究时代性,强调历史感;善于书写他人,保持创作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