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德阳省考资格复审不去行不行,2024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笔试于2月21日10点在四川人事考试网开通查询,笔试排名于3月上旬起在德阳人事考试网陆续公布,考生可点对点查询本人的岗位排名,面试资格复审公告于名单同样于德阳人事考试网公布。
一、德阳省考成绩计算方式
1、不加试彝、藏语文的职位
笔试折合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30% +《申论》成绩×30% +笔试加分(笔试折合总成绩不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2、加试彝语文的职位
笔试折合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22.5% +《申论》成绩×22.5% +《彝语文》×15% +笔试加分(笔试折合总成绩不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3、加试藏语文的职位
笔试折合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22.5% +《申论》成绩×22.5% +《藏语文》×15%+笔试加分(笔试折合总成绩不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二、德阳省考笔试排名公布网站
三、德阳省考资格复审及面试
2023年3月上旬,根据考生的笔试成绩,按照招考职位录用名额的3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进入资格审查的人员名单(笔试有缺考、违规违纪情况者不得进入资格审查)。拟进入面试资格审查的最后一名成绩相同的,并列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人员名单在德阳人事考试网公布,请考生务必随时关注。
进入资格审查的人员,应携带《报名信息表》1份(贴上照片或彩色打印)、笔试准考证、第二代有效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明确了学位要求的职位)、户籍证明(明确了招录范围的职位)、工作经历证明(要求基层工作经历的职位)和招考单位要求的其他证书、资料的原件及复印件等,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资格审查。其中,特殊报考对象须具备以下手续:
1. 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出具本人学生证(无学生证或学生证上专业及学历层次等信息不全的,出具所在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开具的院系、学历层次和专业等情况证明);
2. 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含试用期人员),须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出具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其报考的证明;
3. 国(境)外留学人员报考的,应出具教育部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考生可登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cscse.edu.cn),按有关要求和程序办理;
4. 国家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资格审查合格者,参加面试,并按川发改价格规〔2022〕539号文件规定缴纳面试考务费每次80元。资格审查不合格者,取消面试资格。未在规定时限内参加面试资格审查的,视为考生自动放弃面试资格。资格审查不合格或自动放弃出现的缺额,在报考同一职位的考生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递补只进行1次。审查合格人数达不到录用名额3倍的职位,该职位审查合格人员全部进入面试。递补资格审查人员名单及资格审查安排在德阳人事考试网公布。
四、德阳省考面试备考热点
热点背景
当前,由于高校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致科研诚信问题频发,污染了科研生态。为此,建立科学全面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总书记在相关会议上也多次强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此,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相关意见。
模拟试题
为提升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相关部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七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表明观点
为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机制,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从七大方面做出的全面部署,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此举对提升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明确政策出台的目的意义
(1)背景。①科研考核评价体系须待完善。部分高校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课题申请等方面存在唯论文、唯奖项的问题,论文压力较大,从而会引发论文造假等科研诚信问题,腐蚀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②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打造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
(2)意义。①实现精细化治理。从意识提升、长效机制、专项整治等七个方面的组合拳可以实现全过程的把控,体现国家在破除“维论文”的决心和重视;②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通过政策出台,能够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坚守初心,严格自律,求真务实,潜心钻研;③释放创新创造热情,助推科技成果落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
3.提出对策
(1)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各单位需加强政策的学习解读,领会精神,明确政策导向,把握工作重点和难点。
(2)推动贯彻落实。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推动落实。一是,提升思想认知。通过开展学风教育等活动,引导科研工作者严格自律,恪守规则和底线;二是,落实“唯论文”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加强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