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试题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考试 > 试题资料

2024年军队文职出版考试内容

四川华图 | 2023-11-30 13:27

收藏

扫码下载完整版

  专业科目-出版

  第二篇 新闻理论

  考点一 新闻与新闻活动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是报告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是 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是媒体报道的有关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消息——新 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

  1.新闻的要素—5W+1H 要素:①人物②时间③地点④事件⑤原因⑥过程

  2.新闻的基本特点:①真实性②及时性③公开性

  3.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二、新闻活动

  1. 现代新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采集(采访);写作;编辑;传播;出版;发行

  电报;通讯;无线电传音;无线电传真;电视转播;现场报道;社会网络直播

  2.新闻活动的渠道:①亲身传播②大众传播③群体传播

  三、新闻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与特点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一种表征与陈述,凡是能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消息、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符号等,都是信息。

  ①信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②信息能够向人们报知尚未知晓的事理;

  ③信息能够预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趋向;

  ④信息能够指导人们根据信息反映报知的情况和预示的趋向,调整决策、调节言论行动,以适应变化的社会。

  四、新闻与舆论

  1.新闻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

  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4.新闻可以反映、表达、影响和引导舆论

  5.认识新闻的舆论属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6.认识新闻的舆论属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考点二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

  一、新闻价值要素(5个)

  1.新鲜性;2.重要性;3.接近性;4.显著性;5趣味性

  二、宣传价值要素(4个)

  1.典型性;2.普遍性;3.针对性;4.时宜性

  三、新闻选择的标准

  1.符合媒体受众需要。

  2.符合新闻市场取向(指一定时期内新闻传播适应社会与公众需要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与这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群众生活的总体趋势相联系,与这一时期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相联系)。

  3.符合记者经验积累。

  4.符合社会控制要求(社会对某一事物所形成的制约和限制)。

  四、新闻选择的程序

  (1)宏观确定:①制度确定,也称社会性确定②媒体确定

  (2)微观确定:①采写环节内容确定(记者):发现事实—评价事实—写作新闻;②编辑环节内容确定(编辑):发现稿件—评价新闻价值—做出最后决断。

  考点三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发展

  1.周刊与日报的产生和发展

  16世纪—18世纪,报纸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手抄新闻出现和盛行—(意大利威尼斯)。

  ②新闻书出现—(发行周期长,有刊名,印刷商出版)。

  ③周刊、日报的蓬勃兴盛—《德国观察周刊》(第一份周刊);《每日新闻》(英国第一份日报)。

  2.广播的产生和发展

  ①1906年,马萨诸塞州,范斯顿,实验性广播,诞生。

  ②1920年,底特律8MK 实验电台广播,关于密执安州州长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③1923年,美记奥斯汀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④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3.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①1930年,有声电视图像及传送试验成功。

  ②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第一个公共电视发射台。

  ③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彩色电视成功。

  ④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

  ⑤1958年,我国成立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中央电视台,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4.网络媒体的发展

  ①早期网媒报道的时限性。

  ②网媒对报道时限性的突破。

  ③知名网媒的成立。

  二、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1.私营媒介;

  2.公营媒介(BBC);

  3.国营媒介。

  2.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多种传播工具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各有特点,无法相互取代。

  ①报纸:刊登新闻为主,面向大众,定期连续发行,印刷品;

  ②广播:以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③电视:以无线电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④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数据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公共科目考点

  第四节 出版专业实务

  一、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居于中心环节的地位,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2.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3.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4.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二、编辑技能

  1.掌握审稿的技术规范与流程

  初审——确保书稿部件齐全,与最终成书基本一致。核实书稿的丛书名、对字体、错别字、以及内容是否健康进行审核。

  一编校——通读稿件,检查稿件是否达到“齐、清、定”。消灭差错、润色提高、规范统一,核实注释、推敲标题等。

  二编校——通读稿件,检查稿件是否达到“齐、清、定”。消灭差错、润色提高、规范统一,核实注释、推敲标题等。

  三编校——通读稿件,检查稿件是否达到“齐、清、定”。消灭差错、润色提高、规范统一,核实注释、推敲标题等。

  终审——由副总编审查、把握稿件全貌,提出终审意见,检查差错率。

  通读——由初审编辑通读数码样,注意各种隐性错误。

  2.掌握与编辑有关的国家标准规范

  熟练掌握我国和国际上对不同稿件的标准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3.熟悉字体与字号

  根据具体的杂志要求结合行业规范和国家规范,熟练掌握字体字号的要求。

  4.掌握校对理论知识及技术

  校对是一项技术活,要求编辑熟练掌握校对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三、编辑工作的专业特点

  1.选择性

  编辑工作与著作活动不同。著作的任务是创造作品,编辑工作的任务是对作者创造的作品进行选择,使其中有价值的、适宜于传播的部分能够形成出版物面向社会传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编辑工作离不开对作品的选择。

  2.加工性

  编辑工作是对已有作品追加创造性劳动的工作。对经过审读后决定选取为向社会传播的作品,编辑人员要进行加工整理或者提出意见请作者修改,使作品符合复制和传播的要求。

  这一切都是为了完善原作,不是另外创作一部新的作品,因此具有明显的加工性。

  3.中介性

  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编辑工作是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作者创作的作品,只有经过编辑人员的选择、加工,才能进入物质生产过程,转化成为出版物。

  四、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1)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前,编辑要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出版物市场的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

  (2)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后,编辑要继续与之保持联系,了解创作进度,分析创作情况,配合作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3)作品完成之后,编辑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审读。

  (4)在将作品转化成出版物时,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5)编辑工作还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