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内江事业单位笔试排名已经公布,内江下辖两区,两县,一市均在6月20日-21日将笔试总成绩及排名情况在内江人事考试网公布,详细名单请各位考生点击下表下载!内江事业单位进入面试的同学也要积极筹备面试的备考,争取一次上岸。
医疗岗 | 综合岗 |
地区 | 排名公告 | 附件下载 |
市本级 | 查看 更正 | 点击下载 |
市中区 | 查看 | 点击下载 |
东兴区 | 查看 | 点击下载 |
威远县 | 查看 | 点击下载 |
威远医疗 | 查看 | 点击下载 |
隆昌市 | 查看 | 点击下载 |
资中县 | 查看 | 点击下载 |
一、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笔试成绩计算方式
1、公开考聘岗位:考试总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政策性加分)×60%+面试成绩×40%。
2、专项考聘岗位:考试总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
各环节成绩均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二、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资格复审
资格审查:由中共隆昌市委组织部、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隆昌市卫生健康局根据考聘公告规定的报考条件和资格要求对拟进入面试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拟进入面试的人员须在公告规定的时间内持网上打印的《报名表》、报考岗位所需的各种证书原件和考聘岗位要求的相关资料到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集中进行资格审查(2023年应届毕业生需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学历、专业等情况的证明原件,其中证明内容包含:学生基本信息、所学专业、取得毕业证及学位证时间等)。
对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当场发给《面试通知书》(《面试通知书》将明确面试报到时间和地点);对审查不合格或逾期未参加审查的人员将取消面试资格,并按该岗位公布的笔试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拟参加面试的人员。递补面试人员接到递补通知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工作时间)到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审查,在此期间因通讯工具停机、关机或无法接通等原因无法通知到的,视为放弃递补资格,责任由报考者本人承担;若递补取得面试资格的人员因不符合报考条件、缺少相关证件、没有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审查以及放弃面试的,取消面试资格,因此产生的空额,不再递补。
其中,几种报考对象在面试资格审查时还须提供以下手续:
(1)报考者如系在编在职人员,须提供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或持有与所在单位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有效证明材料;
(2)委培生、定向生、公费师范生报考须由原委培、定向和签约单位出具同意报考的手续;
(3)专项考聘岗位须提供基层服务单位和管理机构出具的服务满1个聘期且在岗、年度考核合格的证明材料和劳动合同等手续;
(4)国家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面试
1、面试方案:面试工作由中共隆昌市委组织部、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按考生笔试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高低排序,若笔试成绩最后一名相同,一并进入面试。
2、进入面试人员的比例:按照面试人数与考聘名额3:1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的人员。进入面试人数达不到考聘名额3倍的岗位,该岗位符合条件的笔试人员全部进入面试资格审查。
3、面试缴费:进入面试且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须在面试时按有关规定另行缴纳面试考务费每人80元。
4、面试时间:见《面试通知书》,参加面试的考生凭《面试通知书》及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面试。
5、面试地点:见《面试通知书》,考生在面试当天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视为自动放弃。
6、面试环节未形成竞争态势的岗位:进入体检的人员,其面试成绩不得低于我市本次考聘相同类型面试环节其他能形成竞争态势岗位拟进入体检人员(不含递补体检人员)的最低面试成绩。
四、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面试备考
【热点背景】2021年7月12日,由外交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旨在展示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深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内容设计为“会、展、招”三大板块,包含论坛会议活动、展览展示展销、绿色产业招商系列活动,共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500余位嘉宾参会。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充分总结历届成功经验基础上,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呈现出一系列创新特点。
——创新主题。结合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前沿话题,聚焦“十四五”规划,聚焦“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与国际组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和发挥论坛对外交流作用,围绕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等六大板块,策划设计系列主题论坛。
——创新内容。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及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等焦点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突出经贸活动,围绕贵州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绿色产品展销、贸易洽谈及绿色产业招商等活动。
——创新形式。围绕论坛主题,线上线下结合,“会、展、招”一体,充分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举办绿色产业项目合作签约等。
自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10年来,多彩贵州生态优美,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这是贵州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贵州将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纽带,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携手向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热点模拟考场】
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来认识。谈谈如何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文明。
【热点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破坏生态的行为仍时有发。一个地方破坏防护林改种其他作物,当地收获了一些经济效益,却牺牲了更多地方更大的生态效益;一家企业盲目开采,企业和所属地方收获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生态利益;一个村子在河道边堆放垃圾,上游节约了清运费用,却牺牲了下游的环境利益。这说明,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仍需要你我共同努力。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变为现实,都并非一朝之功,也不凭一己之力,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为了人人,又需要人人参与,让每个人都积极贡献力量,才能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新未来。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生态文明教育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每个社会成员不仅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者,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施行者。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阶段性教育,而是需要贯穿每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更应创新其他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尤其要加强家庭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家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启蒙场所,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并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社会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场所,最终需要形成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合力。加大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引导,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此外,还要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借助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搭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学习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逐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全覆盖,不断增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养。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应发扬榜样示范力量,强化责任担当。明星是公众人物,其言谈举止、一举一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明星名人的影响力及带动效应,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声呐喊、建言献策,不仅较好的贴合了明星树立、传递正能量的身份,也给公众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了“典范”,有助于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知,把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推广落到实处。地方官员不仅要观摩一些做得好的“样板”,更要走出自己居住的院子,多到可能有垃圾违规堆放、有扬尘废气污染的“民间”“死角”去暗访。善于借助各类媒介,畅通生态建设信息渠道,实实在在的传递生态文明好声音,才能真正赢得“人气”。一方面,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时俱进总结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强化制度执行,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全社会监督、全方位追诉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奖励生态增值行为,加大对身边的生态文明典型宣传。强化制度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把制度权威性牢固树立起来,避免制度成为“稻草人”,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更深层看,强化制度执行,除了事后严惩的震慑,还需要有事前的抓手,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让环保法律法规长出了“钢牙利齿”,让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变成不可逾越的红线。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好、完善好,并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会更坚实,成果会更丰硕。
生态保护要从身边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生态环境总体脆弱、保护任务依然繁重,每个人都应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去追求,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积跬步之功,成千里之效。只有身体力行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积极争当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才能凝聚生态共识、形成合力,让每个人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建设者、监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