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笔试于2023年5月27日举行,笔试科目为《综合知识》。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笔试成绩计算方式——
1、公开考聘岗位:考试总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政策性加分)×60%+面试成绩×40%。
2、专项考聘岗位:考试总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
各环节成绩均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023年绵阳事业单位笔试成绩公布时间——
笔试成绩预计于2023年6月13日在内江人事考试网公布。官方公告如下:
关于2023年上半年内江市事业单位公开
考聘工作人员公共科目笔试原始成绩查分的公告
各位考生:
2023年5月27日进行的“2023年上半年内江市事业单位公开考聘工作人员公共科目”原始成绩于2023年6月13日8:30在内江人事考试网点对点公布(点此链接进入查询)。按照相关公告规定,如有需要对笔试成绩进行复核的考生,请按以下程序办理:
请于2023年6月15日8:30之前,登录内江人事考试网提交复核申请(点此链接进入提交)。
内江市人事考试中心
2023年6月13日
——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资格复审——
资格审查:由中共隆昌市委组织部、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隆昌市卫生健康局根据考聘公告规定的报考条件和资格要求对拟进入面试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拟进入面试的人员须在公告规定的时间内持网上打印的《报名表》、报考岗位所需的各种证书原件和考聘岗位要求的相关资料到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集中进行资格审查(2023年应届毕业生需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学历、专业等情况的证明原件,其中证明内容包含:学生基本信息、所学专业、取得毕业证及学位证时间等)。
对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当场发给《面试通知书》(《面试通知书》将明确面试报到时间和地点);对审查不合格或逾期未参加审查的人员将取消面试资格,并按该岗位公布的笔试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拟参加面试的人员。递补面试人员接到递补通知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工作时间)到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审查,在此期间因通讯工具停机、关机或无法接通等原因无法通知到的,视为放弃递补资格,责任由报考者本人承担;若递补取得面试资格的人员因不符合报考条件、缺少相关证件、没有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审查以及放弃面试的,取消面试资格,因此产生的空额,不再递补。
其中,几种报考对象在面试资格审查时还须提供以下手续:
(1)报考者如系在编在职人员,须提供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或持有与所在单位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有效证明材料;
(2)委培生、定向生、公费师范生报考须由原委培、定向和签约单位出具同意报考的手续;
(3)专项考聘岗位须提供基层服务单位和管理机构出具的服务满1个聘期且在岗、年度考核合格的证明材料和劳动合同等手续;
(4)国家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面试——
1、面试方案:面试工作由中共隆昌市委组织部、隆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按考生笔试成绩(含政策性加分)高低排序,若笔试成绩最后一名相同,一并进入面试。
2、进入面试人员的比例:按照面试人数与考聘名额3:1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的人员。进入面试人数达不到考聘名额3倍的岗位,该岗位符合条件的笔试人员全部进入面试资格审查。
3、面试缴费:进入面试且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须在面试时按有关规定另行缴纳面试考务费每人80元。
4、面试时间:见《面试通知书》,参加面试的考生凭《面试通知书》及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面试。
5、面试地点:见《面试通知书》,考生在面试当天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视为自动放弃。
6、面试环节未形成竞争态势的岗位:进入体检的人员,其面试成绩不得低于我市本次考聘相同类型面试环节其他能形成竞争态势岗位拟进入体检人员(不含递补体检人员)的最低面试成绩。
——2023年内江事业单位面试备考——
热点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模拟试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村落的认定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取得诸多成效。为进一步保护非遗文化,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请提出有效建议。
参考答案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非遗文化的具体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坚持将非遗保护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将非遗保护纳入地方考评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保护作用。
(2)完善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建立符合地方发展的保护举措,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法制体系。不断优化保护模式,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实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相融合。
(3)加强经费保障。增加各地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拨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将资金使用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督促各地严格按照要求使用资金。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开设非遗课程,创新培养方式,推动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
(5)加大非遗普及力度。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鼓励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同时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等数字化宣传手段,做好广泛普及宣传工作。
(6)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各地将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探索地方旅游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