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报考指导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2023年考试网上报考入口什么时候开通

四川华图 | 2022-11-01 09:56

收藏

  2023年国考公告已出!报名时间为10月25-11月3日,考试时间为12月4日,全国共招录3.71万人,四川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相关信息如下。

>国考报名入口 | 国考报名流程<

>国考照片标准 | 国考报名人数<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

  报名时间:2022年10月25日8:00至11月3日18:00

  查询资格审查:2022年10月25日8:00至11月5日18:00

  查询报名序号:2022年11月7日8:00

  报名确认缴费:2022年11月10日0:00至11月15日24:00

  网上打印准考证:2022年11月29日0:00至12月4日15:00

  考试时间:2022年12月4日上午9:00—11:00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022年12月4日下午14:00—17:00申论

  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测试,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

  2022年12月3日下午14:00—16:00

>国考公告岗位下载 | 职位大数据查询<

>备考资料包国考历年分数线<

>超高性价比公务员网课推荐<

  二、面试及体检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选,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在公共科目考试内容相同(即指报考者应答的是同一类试卷)的职位之间进行,调剂公告、职位等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实施,时间、地点等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其中,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

  招录机关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个别参加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3:1的职位,报考者面试成绩应当达到其所在面试考官小组使用同一套面试题本面试的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或者招录机关在面试公告中确定的面试合格分数线,方可进入体检和考察。

  招录机关负责体检和考察实施。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操作手册执行。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职位,有关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涉及个别职位调整体检有关项目标准的,详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考察工作按照《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进行。招录机关将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谈话、审核人事档案(学籍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了解考察人选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身心健康状况,与招考职位的匹配度等情况,重点考察人选是否符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政治要求。部分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实行差额考察。

  根据职位需要,部分招录机关将对报考者有关心理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的重要参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将对报考者有关体能情况进行测评,测评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等执行,体能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员。

>>>>2023年国考公告原文及报考点此查看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课

  三、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分析

  本次国家公务员招录岗位中有2.5万个应届高校毕业生,2.8万个基层岗位,3000余个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招录岗位。

  四川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从历年岗位数据、学历报考条件、基层岗位条件、全国招录数量、四川岗位数量等维度整理分析了本次国考岗位大数据,详细内容可查询【2023年国考大数据】。

国考岗位分析

  四、国家公务员笔试练习题

1.

“商业信誉”无疑指向的就是“信用”和“名誉”。它是指社会公众对具体商业主体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如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信用大跌、名誉扫地,这种损害实则是由主体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并无违法,反而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

B.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不受法律保护

C.法律对损害商业信誉行为的认定十分审慎

D.应出台法律保护媒体对商家进行舆论监督

2.

>由于原有积累、受害程度乃至各自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异,灾区居民会逐渐显示其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对由政策带来的实际受益表现出不同的思考与评价。为此,有必要实施差别化的公共政策,满足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如何看待灾区居民的需求

B.如何满足灾区居民的需求

C.政策应考虑灾民的不同需求

D.政策应容许居民的评价意见

3.>科学家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己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人发出的吗?

>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道已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不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C.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D.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4.>为什么不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中生存下来?这其实是一种勇气和习惯的较量。麋鹿身体强壮,长着长角,在力量对比上将,如果狭路相逢,麋鹿能与狼僵持好几个小时,再加上长角,它们同样能威胁到狼的生命。所以,在面对不逃跑的麋鹿时,狼是充满戒心的。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追赶正在奔跑的动物、是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这仿佛是一种诱惑,让它们难以抗拒。所以,奔跑的麋鹿永远是它们的目标。

>对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划线的“这”,理解正确的是___

A.前一个“这”指“为什么不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只能改生存下来”,后一个“这”指“追赶正在奔跑的动物,是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B.前一个“这”指“逃跑的麋鹿反而容易在与狼的对决中生存下来”,后一个“这”指“狼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本能”。

C.前一个“这”指“麋鹿与狼的对决”后一个“这”指“奔跑的动物”。

D.前一个“这”指“不逃跑的麋鹿”后一个“这”指“奔跑的麋鹿”。

5.有个登山的人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不久就迷路了。而他的御寒装备又不足,他明白,如果不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在他四肢已冻得麻木时,他发现了一个快要冻僵的人。登山人毅然停下来,甩掉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那个人的血脉流通了,而登山队员在不断的按摩中获得了温暖。于是奇迹出现了,两个几乎冻僵的人相互搀扶着,终于艰难而又十分庆幸地走出了死亡的雪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毫不吝惜的付出,必有毫不吝惜的回报

B.给予是相互的,帮助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

C.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解析:

本文为分总分结构,文段的主旨句在“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商业的某些信誉受损的情况并不受法律保护,比如当自身主体本来存在问题时就不受法律保护,相关媒体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2.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关键词是“为此”,之前说的是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的原因,之后强调的就是政策必须重视这种多样化的需求。A、B两项只是提到需求,未提及政策,不符合文段整体表意。D选项“评价”与文意不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解析: 原文中“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个句子的核心是至今未发现电波源,这里面的电波就是前文指出的37个已接收的电波。因此答案为C项

4.答案:

解析: 题目问两个“这”指代什么,根据代词指代的就近原则,对“这”的解释应在前文,结合其后的语境“一种勇气和习惯的较量”,可以判断出:第一个“这”指的是“麋鹿与狼的对决”。第二个“这”指的是能够对狼形成诱惑的事物,指代前一句中描述的“奔跑的动物”。答案为C。

5.答案:

解析: 文段主要讲的是登山人在挽救了一个快要冻僵的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温暖,挽救了自己。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给予是相互的,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A、C、D三项均与此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国考资料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