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格证考试

首页 >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方法 > 资格证考试

教资笔试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之文言文

四川华图 | 2022-08-10 09:38

收藏

  (一)教学思路

  1.多种方式,导入课题。

  中学阶段文言文大都是以单元为主题,可以考虑温故导入。另外常规的导入法也是同样适用的,例如诗词导入、作者生平导入、乐曲导入、影视资料导入等方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释题目,作者简介,背景详解。

  (2)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疏通文句:句读、文言句式、文言虚实词(重点)。

  3.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文章脉络(可视情况将这部分内容放入初读或者研读)

  (2)反复诵读、体味细节:掌握文章具体内容、了解文章写作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不同文体稍有差异:

  ①议论散文:强调作者的观点(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②山水游记:景物特征、整体画面、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怀。

  ③人物传记:人物形象、人物品质、表达技巧。

  ④叙事散文:记叙方式、记叙顺序、所述事件细节(起因、发展、结果)及事件的启示。

  4.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巩固拓展形式不限,只要有利于巩固本节所学、拓展知识面的方式都可采取,比如积累好词佳句、展开话题辩论、进行问卷调查、角色扮演再现、相同题材文章拓展阅读、举行读后感比赛等等。

  5.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简单回顾本节所学内容,由学生小结。可以是结合板书梳理内容,也可以是总结字词意义、人物形象、所表达感情或者传达的道理等。

  6.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作业最好本着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更多地结合一下生活实际。例如仿作文言文、相关作品拓展阅读、熟读成诵等。

  (二)教学过程举例

  原文: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2.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必需的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1.背诵这篇课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学习并运用浏览的方法,梳理寺僧、讲学家失败以及老河兵成功的原因,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寺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二)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三)积累文言字词

  1.重点字

  圮(pǐ) 募(mù)金 棹(zhào) 木杮(fèi) 曳(yè) 铁钯(pá)

  2.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2)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四)学生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检查反馈。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故事中不同人对石兽位置的看法有何不同?按照他们提出的看法能否找到石兽?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答案,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

  寺僧认为应该顺流而下去找,结果“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认为在原地寻找,结果被老河兵“笑”。

  老河兵认为应该在上流寻找,结果是“得于数里外”。

  2.提问:为什么寺僧与讲学家的看法是不对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与总结。

  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的重量和泥沙的特质。而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老河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提问: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进行思考。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寺僧和讲学家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兽逆流而上了。

  4.提问: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言,在班上分享自己的看法。

  明确: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巩固小结,提升认知

  提问:学完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这篇文章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告诉人们:再深刻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五、实际演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调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