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行测和申论折算成绩五五开,其中申论作为主观题都说随便写点字都能得分,但是写的字文笔的高低就是决定高分低分的条件之一,所以,申论备考技巧之一——多记名言警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七大类的名言警句,收藏使用吧!
一、治国篇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
释义: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乱第十二》失:违背。规、矩:校正圆形方形之工具。引申为准则、礼法。道:这里指法律、法则。治理国家的人,要有一定的标准,当政不能脱离道义,这样就万事可成。
应用范围:政府视角的管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二、安危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释义: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
应用范围:基础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
三、用人篇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释:利用事物的长处,那么做任何事都不会白白浪费精力;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谭嗣同)
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应用范围:多角度看问题、辩证看问题
四、艰苦奋斗篇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唐•韩愈)
释:学业精进于勤奋荒废于嬉戏,做事情成功于努力毁坏于懒惰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释:认真全面地观察分析一下以前的贤人、国和家庭,能成功的都是由于勤俭,衰败灭亡的都是由于奢侈。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释:从俭朴变为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就很难了。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释:不被富贵所惑乱,不被贫贱所移志,不被威武强暴所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5.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
释:使国家富足的办法,在于节制消费和使老百姓富足,并善于把盈余储藏起来。
6.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唐•房玄龄)
释:奢侈所造成的浪费,超过了天灾。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释:天体的运行刚健壮大,君子以天道行事,其人生要强大自己,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应用范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五、实干篇
1.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解释:出自南宋理学家张栻《论语解·序》。这句话是在讲“知”和“行”的关系。人最初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理解来行动、来实践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的知识会增长,认识也会更加精进,而认识的深化又反过来让行动变得更有方向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断地把前一步的实践形成的经验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基础。
应用范围:行动的重要性、理论与知识相结合。
2.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解释:出自《管子·乘马》。“生于虑”是指做事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成于务”是指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失于傲”是指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应用范围:实干精神、忧患意识等。
六、创新篇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解释: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礼记·大学》中就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形势,日新其德。所以,变革从来不是中国文化所抗拒的。
应用范围:改革、创新等。
2.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七、读书篇
1.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释:出自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应用范围:读书、学习、领导干部队伍治理等。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释:出自《礼记·中庸》。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应用范围:学习的方法等。
3.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应用范围: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对人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