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报考指导

首页 > 四川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四川人事考试网|2021四川公务员考试

四川华图 | 2021-06-15 20:04

收藏

四川人事考试网|2021四川公务员考试

  四川省2021年下半年公务员招录考试什么发布公告呢?四川省历年下半年招录都是什么时间?下半年都有招考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根据四川人社局公布的四川人事招考时间表消息(见下图):四川省2021下半年是有招录公务员的,有一次国家公务员,还有一次四川公务员,这里我们指的是四川公务员,根据历年招考来看,四川下半年招录公告发布时间zui早也在8月份,所以备考时间还非常充分。

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

  一、关于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

  四川历年基本都有两次公务员招录,下半年公务员招录和上半年一样,都是在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事考试专栏公布招录公告(http://202.61.89.231/)。

  上下半年招录相同处:

  招录流程相同,公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成绩查询-排名资格复审-面试-体检。

  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入口相同,根据历年招考信息,四川公务员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都是在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事考试专栏(http://202.61.89.231/)。

  报名流程相同,职位选择>填报信息>查询资格初审结果>确认缴费>职位调整。

  笔试公共科目相同,四川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均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笔试时间分别为120分钟,150钟。考试时间一般定在周六或者周日一整天。

  笔试面试费用相同,笔试费用每科目50元,面试费用80。

  考试大纲相同,四川公务员考试大纲都是参考的国考考试大纲》》》点击查看考试大纲

  上下半年招录不同处:

  招录岗位类别不太,上半年绝大部分岗位都是普通公务员岗位,下半年有普通公务员岗位也有警察岗位,会涉及到考专业知识-《公安基础》。

  更多四川公务员上下半年相同及不同之处,各位考生可以亲自来对比查看》》》点击查看历年四川公务员招录汇总.

  二、如何备考四川公务员

  基础阶段>>>

  首先,要先了解公务员考试内容。并且在基础阶段我们要知道四川公务员所考察的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运算、基本的阅读能力、基本的写作能力,等等。

  此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加强知识的记忆。在教材之外,我们应当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常识知识,将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集中记忆常识完全可以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到两篇,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常识储备量大幅度增加。

  技巧学习>>>

  这个阶段就像我们高中初中上课听理论的过程,对于行测要分题型学习,掌握必备的解题技巧是必要的过程。

  在120分钟能够做出100道题确实需要自己的一套做题方法,才能保证题目做完。

  强化阶段>>>

  在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就到了我们的强化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无疑我们需要大量的题目来巩固和夯实我们的基础理论。

  每天做题目,掌握答题思路,答题方法。这一阶段,对于我们每一位备考的考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行测,我们要严格规定自己的做题时间,从而训练做题的速度。对于申论,要保证不管什么材料,一接触就能拿出答题的思路,写作的框架,基本能完成写作。

  那么要想达到这样的成果,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先专项突破,尤其是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反复进行训练和理解,在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进行套题训练。

  刷题计划>>>

  题海战术虽然已经被说烂,但依然不能否认它在接触多类型题目、攻克薄弱环节、增强做题熟练度、缩短答题时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行测而言,刷题更是一个提升能力、缩短答题时间的利器。刷的题不下1000道,70分可期。

  四川华图老师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特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别人的解法。二是各类型的题目要穿插练习。

  巩固阶段>>>

  对于行测,还是继续做题,做试题,找差距,通过做试题看自己哪方面比较弱,从而逐个击破。同时,我们每天一定要保证按规定时间答一套试题,及时查漏补缺。申论方面,在前面已经培养出大致思路的前提下,现在要强化的是细节,语言的运用,词句的处理等等,zui好每天都手写一套,可以估算一下时间。

  在zui后这一个阶段,我们在做套题巩固知识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训练自己做题时间的安排与习惯。

  调整做题顺序>>>

  其实行测的水平是很稳定的,到zui后阶段模拟时,每个类型错题的数量基本是不变的,但你需要在考场上迅速进入做题状态才能保持水平。小学数学老师告诉过我们,在数学考试前做点题目,简单题都行,但要保持做题状态。

  在考试刚开始时,我们会有题目接收慢、思路调不出来、反应不够快速的情况,这就是没进入做题状态的表现,此时做大分值的资料分析题可能会“发挥失常”。第二个做比较简单的词语填空或类比推理,通过题目的阅读来稳固做题的状态;第三个就做资料分析啦。一定要留出15分钟涂卡,一到zui后15分钟,就扔下没算完的题马上开始涂卡,题目做得再好,卡没涂就是白做!

  三、历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时间汇总

年份 2020下 2019下 2018下 2017下 2016下 2014下 2013下
公告发布 10月28日 9月16日 11月19日 8月15日 10月25日 8月22日 9月13日
招考人数 1074人 6823人 2542人 4843人 6913人 7445人 6544人
报名时间 10月30-11月5日 9月18-24日 11月21-27日 8月17-22日 3月11-15日 8月23-29日 9月20-27日
准考证打印 11月30-12月4日 11月4-8日 12月18日 9月18日 11月28日 9月22日 10月28日
考试时间 12月6日 11月9-10日 12月23日 9月23日 12月4日 9月27日 11月3日
成绩查询 1月8日 12月14日 1月21日 11月1日 1月10日 11月19日 12月13日
面试时间 暂定1月30-31日 1月9-12日 3月中旬 12月8-11日 3月9-12日 12月11-14日 1月10-13日

  上表为四川历年下半年公务员招录时间节点,可以推测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招录公告zui早可能8月出公告。关于历年四川公务员招录职位表》》》点击查看

  四、四川公务员报名条件

 

  参考2020下四川法检系统招录公务员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3.报考司法警察职位的人员,年龄在18至30周岁(1989年10月30日至2002年10月30日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1984年10月30日以后出生);报考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职位的人员,年龄在18至35周岁(1984年10月30日至2002年10月30日期间出生);报考其他职位的人员,年龄在18至35周岁,2021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1979年10月30日以后出生)。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其中,拟报职位的“专业”条件,指与“要求的学历”所对应的专业。

  7.符合法律法规和招录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五、四川公务员考试科目

 

  参考2020下半年成都公务员招警,考试内容包含:笔试和面试
  笔试:综合管理、警务技术职位(含法医职位)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各占笔试成绩的50%;执法勤务职位(含特警职位)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和《专业科目》,各占笔试成绩的40%、30%、30%。

  

 

  六、四川公务员备考资料推荐

  言语如何备考》》》

  2022国考行测备考刨“根”问“底”系列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2021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时光匆匆,今年的省考让我们觉得有些仓促。不只是对知识储备的一种考查,也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与其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中不如向前看,看看前面的希望,静下心来准备2022年的国考才是当务之急。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题量
科目 常识判断 言语理解与表达 数量关系 判断推理 资料分析
题量(副省级) 20 40 15 40 20
题量(市地级) 20 40 10 40 20

  2021年国考可以看出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量还是比较大,仍然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所以大家还是要多下功夫。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道题目,这道题在以往出现的时候小伙伴往往都会出错。

  【例】未来数年,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可以使智能手机、汽车和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增加30%或者更多。在Sila Technologies等创业公司的努力下,这一全新的锂硅电池在技术方面将远超当前的锂离子电池。新型锂硅电池的阳极主要用硅来制造。比起当前用石墨制作的电池阳极,硅阳极可以存储更多电量。在现实应用中,硅阳极往往比较脆弱,或者寿命很短。Sila Technologies已开发出一种原型产品,解决了这个问题,即通过将硅和石墨烯纳米粒子结合,使产品变得更耐用。

  以上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新型锂硅电池将使智能手机等电池的容量大幅增加

  B.新的创业公司总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创新方面一骑绝尘

  C.硅和石墨烯纳米粒子的结合克服了传统电池技术的瓶颈

  D.新的电池技术的运用必将大大降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成本

  这段材料摘自《新型锂-硅电池即将量产 手机电量猛增逾30%》,文章如下:

  未来数年,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可以使智能手机、汽车和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增加30%或更多。在Sila Technologies和Angstron Materials等创业公司的努力下,这一全新的锂-硅电池(技术已成熟至接近投产),在技术方面将远超当前的锂离子电池。

  zui近所谓的突破性电池技术通常没有什么意义,但锂-硅电池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宝马、英特尔和高通均为这一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资金。

  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硅材料制造阳极——所有电池的主要元器件之一。与目前采用石墨为材料制成的阳极相比,硅阳极可以存储更多电量,但在实际使用中,硅阳极通常更容易破碎,使用寿命也更短。Sila Technologies已经生产出了原型产品,通过利用硅和石墨纳米微粒延长了阳极使用寿命,解决了硅阳极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这家公司还表示,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其设计能存储的电量要高出20%至40%。数家创业公司在竞相开发zui好的锂-硅电池技术,其中一家是Enovix——获得英特尔和高通投资——称其设计能使电池容量增加50%。

  苹果和三星的主要电池供应商之一是Amperex Technology,与Sila存在战略投资合作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手机续航时间即将得到大幅延长。未来2年这种新型电池可能被应用在消费类电子设备中,宝马计划2023年把这一技术应用到其电动汽车中,使电池容量比当前的锂离子电池多出10%到15%。

  以上为题目来源,根据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围绕新型锂硅电池的优势展开论述。但是真正在做练习的时候学生不容易知道材料的前后文,所以可能会对文段的理解产生偏差,尤其是会被文段中的一些词语或句子迷惑。这个文段在尾句中出现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小伙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认为之后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全文的重点而误选C选项。其实这句话只是解决硅阳极脆弱、寿命短的对策,只是对锂硅电池中硅阳极的补充说明,不是整个文段的重点,只属于文段的一个分论点。当我们知道了上下文的内容时,整个文段的重点会更明确,更不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解析】第*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可以增加智能手机、汽车和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后文明确该新型技术为——全新的锂硅电池,并且通过两方面分析了该技术能增加电池容量的原因,一是硅阳极可以存储更多电量,二是硅和石墨烯纳米粒子的结合可以解决硅阳极比较脆弱的问题。文段是“总—分”结构,前两句为主旨句,全文论述的核心话题为“全新的锂硅电池”。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B项:缺少核心话题“锂硅电池”。C项:缺少核心话题“锂硅电池”,且“硅和石墨烯纳米粒子的结合”为后文解释说明部分,偏离重点。D项:“降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成本”为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A选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和长胖一样都需要日积月累,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吧~~~

  

  判断如何备考》》》

  "弯道"一词起源于赛车,是相对于直道而言的。弯道上困难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弯道而落后,落后的车手可能因弯道而领先,因此,"弯道"通常被理解为进程中或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关键点。若掌握了弯道超车技,则在这个极富挑战性的特殊点上,可获得超越对手的良机。今天桃子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捋捋公考中的行测内容之一--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之分析推理弯道超车技。

  众所周知,判断推理分为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模块,而逻辑判断是失分重灾区,其中的分析推理题型又可谓是难中之难。分析推理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严谨性,解题过程环环相扣,有时顺藤摸瓜,有时假设推理,有时脑洞大开,有时恍然大悟求出正解却已然耗去五六分钟甚至十来分钟,得分与时间成本不相匹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这一题型搏出亮点,考试之前应先学会弯道超车技以取得先机。

  一、分析推理题型基本特征

  【例题1】赵先生、钱先生、孙先生、李先生四人参加一项技能比赛,获得了比赛的前四名。据了解,他们之间有以下关系:

  ①孙先生和李先生经常相约一起打篮球;

  ②第*名和第三名在这次比赛中刚认识;

  ③第二名不会骑自行车,也不打篮球;

  ④赵先生的名次比钱先生的名次靠前;

  ⑤钱先生和李先生每天一起骑自行车上班。

  根据以上条件, 可以判断此次比赛的第*、 二、 三、 四名次的获得者是:( )。

  A.孙先生、赵先生、钱先生、李先生

  B.李先生、赵先生、孙先生、钱先生

  C.李先生、孙先生、赵先生、钱先生

  D.孙先生、李先生、赵先生、钱先生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已知条件①可知,孙先生和李先生认识并且都会打篮球,结合题干已知条件②可知,孙先生和李先生不可能同时是第*名和第三名,排除B项;结合题干已知条件③可知,第二名不是孙先生也不是李先生,排除C、D项,即正确答案为A项。

  【敲黑板划重点】由例题1可知,分析推理题型基本特征为:题干给出一组对象,给出若干信息,在选项中选出信息匹配正确的。在其他中,也会涉及到相关信息的正确排序。另外,分析推理中的相关重要信息往往并不会直白的在题干中展现,而是暗藏玄机隐身其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善于发掘题干中的关键点。

  二、分析推理弯道超车技

  (一)快者为王--排除法

  【例题2】甲、乙和丙三人在某中学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已知:每门课程只由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负责;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是邻居;甲是三人中年龄zui小的;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语文老师比政治老师年龄要大;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块打球。由此可知,三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是:( )。

  A.甲教物理和化学,乙教英语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B.甲教数学和化学,乙教政治和语文,丙教物理和英语

  C.甲教物理和英语,乙教化学和数学,丙教语文和政治

  D.甲教英语和化学,乙教物理和语文,丙教数学和政治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丙和语文老师、物理老师一起回家”可知丙不是语文、物理老师,排除B、C项;由题干中“周末,英语老师,政治老师和甲一起打球”可知甲不是英语、政治老师,排除D项,即正确答案为A项。

  【敲黑板划重点】在例题2中给到甲、乙、丙三个对象,分别要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六门课程中的两门进行匹配,可能性颇多。此题应用排除法解题,即“读一句、排一句”,其中读的是题干中的已知内容,排除的是选项中与之不匹配的选项,zui终读完题干后,正确选项也水落石出。排除法的zui优点在于用时短,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快取胜。

  (二)直击要点--确定信息法

  【例题3】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

  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

  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

  小任说:“小钟第*,小闽第四。”

  小闽说:“小任第*,小华第二。”

  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

  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那么,具体名次应该是:( )。

  A.小华第*、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宫第五

  B小闽第*、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

  C小任第*、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

  D小任第*、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真假不定,需寻找确定信息直击要点才能解题。题干中已知“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如果某个名次只有一位同学在猜,那么该名次必然是正确的。结合五位同学的猜测可知,“第二名”只被猜了一次,所以猜第二名的语句 “小华第二”一定是正确的,该信息即此题中的解题关键,结合选项,只有C项正确。

  【敲黑板划重点】例题3中五人猜测五个名次,“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说明同一名次中有多人猜测的至少有一人猜错,“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说明同一名次中有多人猜测的至少有一人猜对。这类题目通过对题干中的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可得到某些确定信息,往往结合题干中“已知”后面的句子来推导出推理起点的突破口。

  (三)顺藤摸瓜--zui大信息法

  【例题4】某单位组织职工分小组进行摘草莓趣味比赛,甲、乙、丙3人分属3个小组。3人摘得的草莓数量情况如下:甲和属于第3小组的那位摘得的数量不一样,丙比属于第1小组的那位摘得少,3人中第3小组的那位比乙摘得多。

  若将3人按摘得的草莓数量从多到少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甲、丙

  D. 丙、甲、乙

  【答案】B

  【解析】“第3小组”在已知条件中出现2次,频次较高,为zui大信息。根据“甲和属于第3组的那位摘得的数量不一样”,可得甲不属于第3组;根据“第3组的那位比乙摘得多”,可得乙不属于第3组,即:第3组只能是丙。由“丙(第3组)比第1组的那位摘得少”,可知第1组>丙(第3组),由”第3组的那位比乙摘得多“可知第3组(丙)>乙,结论如图1所示,再将题干中剩余信息补全,如图2所示,即正确答案为B项。

  【敲黑板划重点】zui大信息指题干中出现次数zui多、频率zui高的信息,一般出现2次及以上,即可认为是zui大信息,zui大信息可以作为推理起点进行推理出全部信息。在应用此类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错行排列,即指将相同类型的信息同行排列,如例题4中的甲、乙、丙均属于人物对象,因此排列在同一行,第1组、第2组、第3组均属于组别信息,因此排列在同一行。(2)大小比较,由于涉及多少大小的问题,可以用”>、< “来进行比较。(3)补全剩余信息的时候,将对应的信息填入对应空位即可获取完整全部信息。

  (四)一目了然--列表法

  【例题5】老大、老二、老三三兄弟在上海、浙江和江西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律师、医生和公务员。已知:老大不在上海工作,老二不在浙江工作;在上海工作的不是公务员;在浙江工作的是律师;老二不是医生。

  那么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在哪工作:( )。

  A.浙江、上海和江西

  B.浙江、江西和上海

  C.江西、上海和浙江

  D.江西、浙江和上海

  【答案】B

  【解析】题干涉及老大、老二、老三三个对象,需要匹配的信息既有上海、浙江和江西三个工作地点,也有律师、医生和公务员三个职业信息,可用zui大信息法+表格法理清思路,如图3所示。已知信息中“老二”和“浙江”被提到的次数zui多,即zui大信息,老二不在浙江工作,在浙江工作的是律师,可知老二不是律师;又知老二不是医生,所以老二只能是公务员;在上海工作的不是公务员,可知老二不在上海;又因为老二不在浙江工作,所以老二只能在江西,排除A、C、D选项。

  图3 例题5列表法

  【敲黑板划重点】在题干涉及对象、信息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列表辅助理清思路,通常对象列在第*列,相关匹配信息列在第*行,将题干已知信息以及推理出来的确定信息填入表格,能快速找到全部匹配信息。

  图4 逻辑判断之分析推理弯道超车技(上篇)思维导图

  关于分析推理的弯道超车技(上篇),今天桃子老师就带大家学到这里了,如图4思维导图所示,今天我们一共讲了1个题型特征+4个技巧。

  湖北分院

  

  常识如何备考》》》

  了解历史是申论储备很重要的一部分,华图教育申论热点栏目,将为您每日更新,历史上的今天,考生可持续关注!

  2001年06月15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998年06月15日 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1991年06月15日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出版

  1982年06月15日 优秀知识分子蒋筑英逝世

  1978年06月15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逝世

  1976年06月15日 毛泽东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

  1971年06月15日 谢觉哉逝世

  1965年06月15日 甲壳虫乐队获得帝国勋章

  1964年06月15日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1962年06月15日 “好猫论”出台

  1953年06月15日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1949年06月15日 新政协筹备会第*次全体会议举行

  1948年06月15日 《人民日报》创刊

  1922年06月15日 中共首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1888年06月15日 著名爱国女华侨教育家余佩皋诞辰

  1843年06月15日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诞辰

  1381年06月15日 英国农民领袖瓦特·泰勒遇刺身亡 起义失败

  1215年06月15日 英国颁布《自由大宪章》

  

  申论如何备考》》》》

【背景链接】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11.7%。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此巨大的食物浪费,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迫在眉睫。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比如,公务活动用餐推行标准化饮食;餐饮服务提供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将被处罚;消费者如果造成明显浪费将被收费等,这些规定让人真切感受到该法立足于系统性治理,有利于建立反对食物浪费的长效机制。

【预测考题】

仓廪实,天下安。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粮食产量尽管连年丰收,但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再加之浪费现象不断加剧,必须道德约束和法制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浪费现象。

【综合分析】

1.人们缺乏节约意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少部分人眼中食物不再只是解决温饱,而是“面子”“有钱”的象征,例如生活中一些人会错误地认为在办酒席或接待时剩下的饭菜越多越能显示出自己对客人的重视程度,这是虚荣心作祟的表现,反映了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饮食观,缺乏节约意识。

2.国家缺乏保护粮食的相关法律法规。浪费粮食一般只会受到道德的“软性约束”,而缺少明确法律条文的“硬性约束”。粮食问题仅仅只靠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道德只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而缺少法律法规通过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3.政府疏于对浪费粮食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表现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浪费粮食行为发生后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就会放任浪费粮食的行为;另一方面表现在惩戒力度太轻,当发生了浪费粮食现象只是简单的批评教育或罚款,惩戒力度太轻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浪费粮食现象。

【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树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管物质生活多么丰富,我们都要加强自律把勤俭节约美德传承发扬下去。媒体要面向全社会积极宣传珍惜粮食的意义和浪费粮食的危害,以专题片的形式宣传珍惜粮食的正面案例,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规范“吃播”节目。各行各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宣传,为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2.加强立法,严格贯彻落实节约粮食的相关法律法规。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力约束。相关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研究调研,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开一些听证会听听各方的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更加细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到位,才能让法律法规切实发挥作用。

3.强化监管,对食品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对食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行严格监管。如在食品的生产领域对浪费现象进行严惩并通过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的方式让食品得到zui大化的利用;在食品的流通领域要加强监管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在食品的消费领域要严格监管,对浪费现象进行罚款等处罚。除了内部监管外,还需要外部监管,媒体和群众可以通过电话、邮箱、意见箱进行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隐私,相关部门要及时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处理和公开。

4.创新节约粮食的方式,形成常态化。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定期举办“光盘”行动;饭店、餐饮业张贴节约粮食的标语,培训员工提醒顾客适量点餐,提倡“半份菜”“小份菜”拼盘等,提倡餐后打包,社会各方共同形成合力,多策并举杜绝浪费粮食现象的发生。

【思维导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